谷歌学术镜像_Google学术搜索

工商管理学院率先启动贵财“学术活动周”活动

发布时间:2021-09-30

9月27日至28日,工商管理学院在正德楼114会议室连续举办了2场贵财“学术活动周”讲座,实操与实证兼具,学问与问学共融。

第一场讲座由知名企业家,西安交大、云南大学计算机系行业导师,贵州财经大学工商学院MBA专业硕士行业导师袁进主讲,以《创业管理经验分享》为题展开,贵州财经大学贵安新区研究院院长、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良灿教授主持,200余名师生聆听。袁进从生产法则、创业危机、创业演变、创业家与传统管理者的区别、内部管理与创业、外部效应等六个方面分享了创业管理经验,并以当下的创业管理形势为切入点,结合我校创新创业园个体经营现状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袁进从自我认识、市场甄别、创业思维等方面,结合自身经验,为同学们提出了宝贵建议,并就师生提出的如何快速适应行业转变以及人才招聘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讲座引发了师生的兴趣和共鸣,提问者积极踊跃。刘良灿在总结时,希望同学们夯实学术基础,将学术研究融入创业实践,突出工商管理学院学子的大气、底气和锐气。

主讲人观点摘录

1.企业生存法则,一靠现金流,二靠精打细算,三靠秉持“活下来才是王道”的信念。

2.创业中的危机,一是认知不够,即重“感情”,轻“管理”,怨“敌人”;二是管理不力,即忽视制度建设,不重制度执行,只看重结果。

3.创业家与传统管理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动机行为、时间考核、公司活动和经营风险四个方面。在动机行为方面,创业家主要追求独立性和寻找机会获取最大回报,而传统管理者主要追求升迁、回报、要大办公室,以及拥有权力和更多的职员。在时间考核方面,创业家往往通过年度计划方式求得发展,而传统管理者则习惯于争求短期目标。公司活动方面,创业家通常会指导并参与公司活动,而传统管理者则习惯于授权监督。在经营风险方面,创业家会积极接受批评与认知错误,而传统管理者往往是尽量避免失败与错误。

4.同学们当下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积累相关经验,努力汲取营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场讲座由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星主讲,以《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生态创新:合作与信任机制》为题展开,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袁开福教授主持,部分教师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现场聆听。李星以全球环境变化促使国际社会选择绿色发展和生态创新为切入点,从产业集群内企业生态创新合作形成的原因、产业集群内企业生态创新合作的博弈分析、产业集群内企业生态创新合作的信任机制等方面对讲座主题作了阐释,并通过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即:集群创新网络内企业中心度的增强会促使企业集群整体信任状态的期望值提高;集群创新网络内企业间距离的扩大会促使集群整体信任状态的期望值变化的程度变弱;集群创新网络内企业间的连接强度越大,集群整体信任状态的期望值会越高;集群社会网络中企业的结构自治度越高,该企业对网络中其它企业信任状态的期望值越不容易发生改变。期间,有教师与李星就“宏绿色资源”、“创生”与“创新”的区别、“同化能力”等问题进行商榷互动,有学生就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数理模型的构建、研究过程中数据的获取等问题与李星进行交流。讲座前,袁开福教授对学校“学术活动周”的背景作了介绍,并希望与会师生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研讨,提升学术获得感。

主讲人观点摘录 

1.绿色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重要的政治目标,生态创新被认为是解决国家生态问题而不减少导致生态问题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为了应对制度变迁,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纯粹竞争行为被调整为更合作的方式,而合作成功的一个关键维度是信任。 

2.之所以会导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生态创新合作,一是由于集群内生态创新资源的独特性,二是由于集群生态创新网络结构增加了竞争的多样性,三是因为通过合作获取资源是解决生态创新“战略缺口”的有效途径。 

3.产业集群内汇聚的资源为集群内企业生态创新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养份”,集群内生态创新主体通过获取、同化、整合,又可以创生出许多新的资源形态和新的资源池。这些新资源通过共享,又成了集群内其它生态创新主体进行生态创新的基础“养份”,周而复始就可以在集群内形成巨大的资源池。我们把这种新型动态资源称为“宏绿色资源”。 

4.产业集群内企业生态创新的“宏绿色资源”主要体现为绿色生态创新网络资源、绿色社会资本资源、绿色知识和信息资源、集群绿色政策资源、绿色金融资源、绿色人力资源与绿色技术资源等七种新资源形态。 

5.中心度增强了集群内生态创新主体间的竞争活动。集群生态创新网络是“宏绿色资源”流动的管道,对于具有较大中心度的集群内生态创新主体而言,由于处于大量“宏绿色资源”的汇合处,它们往往会接收大量信息,并且更容易获得环境中重要的新发展。这些核心主体将拥有更多的竞争机会,从而增加它们试图利用这些机会的可能性,因而它们往往会采取大量的竞争行动。 

6.网络结构自治度增强了集群内生态创新主体间的竞争多样性。更多地获得多样化和非冗余资源,意味着结构自主的集群内生态创新主体更有可能意识到独特的竞争机会,并利用其资源优势进行更广泛的生态创新活动。结构自主的集群内生态创新主体可以从不同的主体学到更广泛的竞争方法,并利用其不同类型的资源来采取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创新行动。 

7.产业集群内企业间过多的竞争并不是明智之举,它会大大减弱集群内“宏绿色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利于企业生态创新活动的开展。 

8.企业的核心优势距离其战略目标存在着一个“战略缺口”。集群内企业生态创新的成功实施需要生态创新战略作为指引并提供路径指导,而生态创新战略的实施往往不断需要新型资源的支持。因此每一个企业的核心优势距离自己的战略目标就存在着一个“战略缺口”。 

9.合作是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与不同领域的生态创新主体间的合作,聚集和整合互补资源,可以很容易地进入一些绿色市场。合作不仅是获得彼此技能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实际获得合作伙伴的一种机制。 

10.信任是集群内企业间合作的基石和润滑剂,也是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关系的一种控制机制。信任可以提高集群内企业间合作的集体效率,降低合作成本。 

11.集群创新网络内企业中心度的增强会促使企业集群整体信任状态的期望值提高;集群创新网络内企业间距离的扩大会促使集群整体信任状态的期望值变化的程度变弱;集群创新网络内企业间的连接强度越大,集群整体信任状态的期望值会越高;集群社会网络中企业的结构自治度越高,该企业对网络中其它企业信任状态的期望值越不容易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