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学术镜像_Google学术搜索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气候变化与空间健康风险”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09-30

2021年9月27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承办的“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十八:气候变化与空间健康风险”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学术对话邀请了全国各地规划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与一线规划设计师参与讨论,为气候变化引发健康风险的规划应对政策和策略体系研究凝聚智慧,为现场参会者带来一场学术与思想盛宴。

公众健康是城市最重要的财富。当前,各地相继开展了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应当成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考虑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不仅有助于在充分考虑各类健康风险要素的基础上采取趋利避害的适应行动,提升城市在极端天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居民健康安全与社会安定,尤其是保障儿童、老人等脆弱性人群的健康,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健康不平等问題,同时将有助于减少因气候变化、健康威胁所产生的经济损失。明确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风险及其空间影响机制,汲取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视角下的规划行动经验,将防范居民健康风险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十八:气候变化与空间健康风险”主要议题和内容:

第一,气候变化会对人类健康带来哪些风险?与之相关的空间影响要素有哪些?第二,应对气候变化引发健康风险的国际规划行动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第三,规划如何结合不同地域气候环境特点促进公众健康?第四,如何在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融入相关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

三条规划作用于居民身心健康的路径:第一,确保健康底线,重点在于减少和消除空间要素里潜在的健康风险和空间暴露;第二,提供健康设施,作为日常和疫情期间的健康支撑;第三,促进体力活动和交往,引导积极的生活、工作、交通和娱乐方式,实现健康促进。

“建设更加健康安全宜居的城市”需要从五个维度来进行考虑规划建设:第一是灾害风险类型,如洪水、内涝、飓风、传染病等;第二是空间尺度,包括区域、城市、区、街道等不同层面;第三是治理要素,包含资本、技术、政策及管理等多方面;第四是治理主体,包括政府的引导作用及社会、个体的积极配合;第五是灾害阶段,在灾前、灾中和灾后的不同灾害阶段应有不同侧重点的应急管理措施,但应该是全过程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