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搜索_google搜索引擎_谷歌搜索引擎入口

  •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2015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现由金华(校本部)、杭州(文二校区、萧山校区)、兰溪3个校区,20个学院(含独立学院)组成。
    浙江师范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质量、提升特色、提升效益”为主线,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精神,弘扬“务实、求实、扎实”育人传统,实施“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发展战略,主动服务浙江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努力建设特色浙师、和谐浙师、美丽浙师、活力浙师、幸福浙师,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浙江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向社会输送了30余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有21万奋战在教育系统,近一半浙江省在职特级教师和省一级重点中学校长毕业于我校。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稳居浙江省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8000余人(含独立学院),研究生8000余人(其中非全日制研究生1294人),留学生3000余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2万余人。
    浙江师范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有72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数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学、环境/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列入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课程28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浙江师范大学师资结构合理,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7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4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4人。
    浙江师范大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34项、全国教科规划优秀成果奖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36个,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省重点(工程)实验室9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哲学社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2个、省新型高校智库1个。共建附属学校40所。学校立足浙中,深化与金华战略合作,积极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发挥作用。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学校与5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与70余所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入选“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海外建有5所孔子学院、1个独立孔子课堂和1个中文教育中心,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非洲基地、浙江省孔子学院师资选拔培训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共获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41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312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重点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科研经费总量达5.18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奖项67项,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现突破。
    浙江师范大学共获得各级各类社科项目281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49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7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总体在省内高校中属领先水平。共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70项,在全国高校中连续三年排名居前。共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17部,发表学术论文6000多篇,其中CSSCI期刊近2300篇,权威、一级刊物996篇。发表三大索引论文2532篇,其中Ⅱ区以上的论文达459篇。授权发明专利86项,实用新型专利206项,外观设计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27项。
    浙江师范大学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江南村落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基础教育研究基地1个,省基础教育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
    浙江师范大学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有《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学教研(数学)》,其中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自然科学版为季刊。此外,还发行内刊《教师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语文教研》、《中学物理教学》、《化学教学与实验》和《生物教学与实验》等。这些刊物在浙江基础教育界反响良好,为浙江省师资培训、教学教研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www.zjnu.edu.cn - 2021-12-04 - 收藏
  •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是教育部于2016年3月1日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共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中国第十所独立设置的专门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板块,校园环境优美,设施一流。校园占地面积602亩,校舍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拥有大剧院1座、音乐厅3座、剧场3个、演播厅2个、排练厅104间、琴房935间、录音棚8间以及图书馆等教学辅助和艺术实践场馆。
    浙江音乐学院设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3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等2个学科被列为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其中音乐与舞蹈学为A类计划。拥有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艺术与科技等8个专业,其中:音乐学、音乐表演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3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余5个专业均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立作曲与指挥系、音乐学系、音乐教育学院、钢琴系、声乐歌剧系、国乐系、管弦系、流行音乐系、舞蹈学院、戏剧系、音乐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和附属音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叔同学院。设有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实验室、数字音乐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文艺创研中心等省部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戏剧学研究所、音乐学研究所、舞蹈学研究所、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音乐文化研究院等校级科研平台,以及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歌剧学院、室内乐学院和合唱学院5个新型表演学科教学平台。建有交响乐团、国乐团、八秒合唱团、舞蹈团、室内乐团、歌舞团等高水平艺术实践团体,设有《音乐文化研究》学刊编辑部。浙江音乐学院作为主席单位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具有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艺术类专业单独招生资格,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2751人,研究生537人。现有教职工592人,其中专任教师389人。
    作为一所现代化的音乐艺术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秉承李叔同先生倡导的“学堂乐歌”精神,以“事必尽善”为校训,以“高水平一流音乐学院”为目标,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办学,培养基础厚实、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努力为国家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贡献。
    浙江音乐学院先后承担2014年度中国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2013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技术规划课题项目3项;“2015年度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项;2015年度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1项;“2016年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3项;2016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一般课题1项;“2016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3项。先后获中国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浙江省社科联第八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五届中国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17年10月18日,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音乐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音乐文化研究》正式创刊。《音乐文化研究》是一本着力聚焦于研究主题的专题性期刊,设有音乐丝绸之路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浙江音乐文化研究、宋代音乐文化研究、世界音乐文化研究等基本栏目,以国内外音乐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高校学生群体和具有一定基础的音乐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
    浙江音乐学院与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音乐院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并与15所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2014年3月,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www.zjcm.edu.cn - 2021-11-08 - 收藏
  •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工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发展阶段,几易校址,数历分合。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9年和2001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经过几代工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2009年6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浙江工业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由学校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成为全国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5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入选浙江省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
    浙江工业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学校设朝晖、屏峰、莫干山、之江四个校区,占地面积3550亩,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有67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门类,设有26个二级学院1个部,另举办独立学院----之江学院。学校现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具有工商管理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资源与环境硕士、能源动力硕士、土木水利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农业硕士、药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会计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含直接攻博)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44.21亿元。图书馆面积7万余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1161万余册,中外期刊138216种。
    浙江工业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236人,其中专任教师2363人,正高级职称教师534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0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2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浙江省特级专家9人、浙江省“万人计划”入选者11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48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7人。截至2020年9月30日,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19383人;在读各类研究生11250人(博士研究生95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444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35人,攻读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1019人);成人教育学生7669余人;留学生1160人。
    浙江工业大学现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牵头建设)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基地1个、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新型智库、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2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10个、B类8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根据ESI2020年9月数据统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获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专业1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5项,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个,18位教授被聘为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级精品课程50门,省级一流课程45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个,省优势专业17个,省特色专业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个。MBA项目通过全球商学教育三大权威国际认证之一的AMBA认证。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在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二等奖9项。学校先后有558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2019年,学校科研经费达7.68亿元。
    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共有馆藏图书已达1028万余册,中外期刊37174种。其中印刷型图书231.4万册,电子图书163.7万册,印刷型期刊合订本20.2万册,电子型期刊合订本87.2万册,硕、博士论文322.4万册。主要收藏中、英、德、法、日、俄等文种的专业文献,文献覆盖文、理、工、法、农、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学科门类,尤其以化学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经贸管理等类文献最为丰富。 [88] 被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授予“浙江省高校图书馆2013—2014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浙江工业大学参与编辑的学术期刊包括《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酵科技通讯》、《高教与经济》。 浙江工业大学坚持厚德健行的校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0余万人。2003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年来,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三年在各类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国际级奖40项、国家级奖296项。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2019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7.00%,研究生就业率为98.45%,本科生继续深造率为33.84%。
    浙江工业大学对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比利时、乌克兰、土耳其、瑞典、挪威、芬兰、奥地利、荷兰、波兰、爱尔兰、西班牙、爱沙尼亚、伊朗、墨西哥、厄瓜多尔、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越南、加纳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近20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海外智力、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学校具备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共有来自100余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课程。
    浙江工业大学深入推进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道路。现拥有5家全资校办企业、5家参股企业,其中,国家高新企业3家,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学校顺应后勤社会化改革潮流,组建后勤集团,模拟企业化运作,拥有全国高校百佳食堂,构建了适应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浙江工业大学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立足新时代,浙江工业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立潮头谋发展、真抓实干谱新篇,加快建设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高地、科研成果和思想智慧转化阵地,加快建成区域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推进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潮王路18号
    邮政编码:310014
    电话问询台:86-0571-88320114

    www.zjut.edu.cn - 2021-10-05 - 收藏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弘扬“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现设下沙、文一、东岳、下沙东及青山湖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下设19个学院及教学单位,举办1所独立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000余人,教职员工2400余人。学校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45个本科招生专业,1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6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办学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及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术造诣深的知名学者为带头人,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等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全校教职工24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正高职称3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00余人。其中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专家8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5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设有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众多领域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六五”至“十三五”计划重点攻关、“973”“863”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2020年实到科研经费突破 4亿元,列省属高校第2。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其中,2020年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1年主持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学校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荣获“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拥有浙江省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海洋工程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中心、中国财务云服务研究院、生物三维打印与医疗器械研究院、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省管理会计应用创新研究中心、浙江(杭电)创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科技教育研究平台。目前,学校与国内外数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已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高地,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13项。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学风浓郁,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近五年在挑战杯、互联网+、电子设计、数学建模、ACM程序设计和智能汽车等全国大学生顶级权威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300余项,7次冲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曾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等国际奖项,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与学生拥有专利数在省属高校中位列首位。2017年第41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获得全球排名并列第20;2017年至2021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共获一等奖24项(含5项全国冠军),总成绩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202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信息科技前沿专题邀请赛(瑞萨杯)获赛事最高奖瑞萨杯; 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本科组排行榜位列第14,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列全国第一。
    办学60多年来,学校在复合型IT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实践成果连续五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优秀人才,众多校友成为阿里巴巴、中芯国际、京东方、中电熊猫、海信、创维、厦门宏发、北信源等国内电子企业的领军人物,据统计全国IT百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掌门人为我校校友。学校被誉为“IT企业家摇篮”和“卓越会计师沃土”。学校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浙江省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分数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据第三方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的起薪率、职业稳定性、国内外升学率、对母校的忠诚度等方面指标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浙江省首批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拥有网络文化、原创音乐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学科竞赛文化等一批国家级文化品牌,每年均开展“大学之道”人文讲堂、“缤纷下沙”高雅艺坛、社团文化节等数十个文化主题活动以及科技文化节、研究生IT创新学术论坛等一批学术主题活动。金庸、王蒙、泽尔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李昌钰等众多海内外名家大师都曾来校,与师生切磋交流。校园环境优美,书海风荷、雅湖云影等“杭电十景”风光如画。
    学校设施一流,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科技馆、体育场、文化活动中心。2021年获批“中国—奥地利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拥有国家级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拥有检测仪表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射频电路与系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工业和信息化部视听认知健康与智能影像分析评价实验室等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4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载体、3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以培养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为主的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具有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健全,教学科研实验室及服务与共享公共平台完善,办学条件处于浙江省属高校及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学校对外合作交流广泛多元,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法国、墨西哥、奥地利、罗马尼亚、塞浦路斯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个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大力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发挥信息类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境外联合办学,在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建有7个境外办学机构。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招生国别丰富,教育层次覆盖学历生教育和非学历生教育,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招生奖学金专项”,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学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设立60余个实质性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有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每年都聘请大量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驻校任教,选派千余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名校留学或长短期学习,选派近百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进修学习。学校2018、2019连续两年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列浙江省属硕博高校第1。
    当前,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将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以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

    www.hdu.edu.cn - 2021-10-01 - 收藏
共 4 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