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学术镜像_Google学术搜索

当前位置:谷歌学术镜像_Google学术搜索 » 学术资讯 » 学术界 » 文章详细

学术回归理性探讨,学术圈必须牢记:学术规范拒斥情绪表达

发布时间:2020-12-22

近日,《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刊发了韩东屏教授的一篇文章,标题为《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学术论文的标题“出圈”了,引发社会关注。

“很烂”,本是一个含有情绪化的口语表达,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学术期刊、学术论文中,怎么看都有些违和。

一方面,韩教授用“很烂”来形容康德的伦理学,其学术批评规范也值得怀疑。“注意所用词语不宜过于尖刻激烈”是学术批评规范的应有之义,也是展现学者伟大学术人格的重要体现。论文中尖锐的措辞固然建立在对康德方法论与观点的批判上,可一旦情绪化的表达脱了缰,很难不沦为学者个人观点的狂欢与傲慢。

另一方面,严肃性、专业性是学术期刊区别于网络媒体的显著特征。且不谈康德理论的学术价值到底如何,仅出现“很烂”的字眼,就足以看出期刊把关的“失守”。尽管“学术规范并没有要求论文不能起通俗易懂的标题”,但如果期刊中大量充斥情绪化宣泄的词语,又怎能凸显出学术期刊的严肃性?又怎能鼓励冷静理性的学术探讨?

学术圈”中的学者共享一整套学术规范,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圈层的显著特征。口语化的表达“侵占”学术圈,可能有利于推进学术“下沉”,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但若对这种行为听之任之,则“学术圈”很容易失去其学术特性,拉低学术的研究水准,造成学术的平庸化局面。

 为此,解决之道在于完善、落实学术规范,为“学术圈”的健康发展定向。教育部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全面优化学术生态。当“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这类的标题有了“国标”时,“学术圈”也就明确了标准学术论文的边界。 

引导学术回归理性探讨,学术圈必须牢记:学术规范拒斥情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