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学术镜像_Google学术搜索

学术目录

学术目录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学是南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1919年建校之初就设有历史学门。1921年,现代史学奠基人之一的梁启超来校主讲“中国历史研究法”,并有创立“东方文化研究院”的杰出构想。1923年秋,南开大学迁入八里台新址,正式成立历史系。
    1937年抗战爆发,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并入西南联大的历史系。学院始终以“做一流学术,育卓越人才”为目标,秉承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品德高尚、学识卓越、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优秀人才为己任。积极构建具备国际视野、贴近时代潮流的高水平教育体系,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素养、扎实研究能力的历史学优异人才,以及胜任各类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逐渐形成中外交融、古今贯通的学科特色。中国史学科在先秦史、汉唐史、蒙元史、明清史、近现代史、政治思想史、社会史、史学史等领域,世界史学科在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世界上古中古史等领域,形成较大的研究优势和鲜明特色。近年来,开拓了环境史、日常生活史、医疗社会史、乡村社会史、东亚比较史学、交通社会史等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近10年来,本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共14项,7部著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库。每年出版数十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在海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2000年以来在《历史研究》刊文93篇,2013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刊文7篇。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8项,三等奖10余项,省部级奖励50余项。还荣获了“希腊最高文学艺术奖勋章”“加拿大总督勋章”“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全球华人国学成就奖”“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中文著作奖”等多项海内外学术荣誉与奖励。近年来,还出版了系列大型学术著作:《南开史学家论丛》第1-3辑(21册)、《百年南开史学名家文库》(10册)、《雷海宗文集》(5卷)、《魏宏运文集》(6卷)、《冯尔康文集》(10卷)、《刘泽华全集》(12卷)、《俞辛焞著作集》(10卷)、《张友伦文集》(6卷)、《百年南开日本研究丛书》(19册)等。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有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史研究备案中心,天津市“131”创新团队1个,中国社会史学会、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和天津市历史学学会的秘书处设在学院。

    history.nankai.edu.cn - 2022-01-22 - 收藏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又名中华皮肤性病科学会,原名中华皮肤病学会,是中华医学会于1937年4月1至8日在上海召开第十二届大会时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华皮肤性病科学会没有开展什么活动,委员也未改选,全国解放后,曾一度称为皮肤花柳科学会。
    中华医学会1937年4月1至8日在上海召开第十二届大会。在此大会上成立了中华皮肤病学会为中华医学会的专科学会,后改称中华皮肤性病科学会。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办学术期刊《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1953年创刊于北京,当时为季刊,发行量约5000册。1958年改为双月刊。其后曾因国内形势而两度停刊。1980年复刊后,编辑部设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当时在江苏省泰州市)。1984年编辑部随该所迁至江苏省南京市至今。现发行量10000余册。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成立于1937年,是我国皮肤性病学领域历史最悠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七十年来,在皮肤性病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分会始终发挥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引导作用;七十年来,分会铸就了勇于开拓和集思勤学的优秀品质,积淀了厚重扎实的人文底蕴,形成了浓郁、和谐、积极进取的学术氛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皮肤性病学精英;七十年来,在一代代皮肤性病学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下,分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发展。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是中华医学会的基层单位,同时也是直接实施学术促进的生力军。作为一个具有七十年悠久历史的二级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经过陈鸿康教授、胡传揆教授、李洪迥教授、王光超教授、陈锡唐教授、陈洪铎院士等一大批老一辈专家的努力,已经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学术团体。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皮肤性病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领域中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机遇的学科。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专业群众性组织,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正在努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创新的态度继续营造团结奋进的学术氛围、打造全国学术交流的综合平台、锻造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队伍。将和其他学科一道,共同创造临床医学领域和谐发展的局面。
      循中华学术足迹、行开拓进取风气。我们相信分会必将在中国皮肤性病学事业今后的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重要的领头羊作用!

    csd.cma.org.cn - 2022-01-21 - 收藏
  •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究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中心“支撑政府、服务行业”为宗旨,构建了以工业信息安全、产业数字化、软件和知识产权、智库支撑四大板块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发展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咨询与决策支撑机构,国防科技、装发工业的电子领域技术基础核心情报研究机构。
    中心现有科研办公面积50000多平方米,总资产11亿元,下设16个业务部门及1个经济实体——赛昇控股(北京)集团有限公司。现有在职人员863人,其中科研业务人员占比为78%、硕博人员占比为62%、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为58%,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拥有2个国家质检中心、5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具有等保测评、商用密码安全性评估、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等资质。牵头(或参与)承担了上百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基础科研重大工程等重大专项。
    业务范围涵盖工业信息安全、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软件和信创产业、工业经济、数字经济、国防电子等领域,提供智库咨询、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试验验证、评估评价、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等公共服务,并长期承担声像采集制作、档案文献、科技期刊、工程建设、年鉴出版等管理支撑工作。服务对象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发改委等政府机构,以及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等各类主体。
    “十四五”时期,中心将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主责主业,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勇担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主责,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研究支撑,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国防军工科技创新,着力建设一流工业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一流特色高端智库,构建产业数字化数据赋能、关键软件应用推广、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等三大服务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库支撑、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等三种能力,发展成为保障工业信息安全的国家队、服务数字化发展的思想库、培育软件产业生态的推进器、促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生力军,更好服务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前身为成立于1959年的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是支撑我国工业领域信息安全的国家级研究与推进机构。2019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经评审和公示,将依托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建设的软件融合应用与测试验证实验室列为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2020年5月13日,作为第一批倡议方,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起“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

    www.cics-cert.org.cn - 2022-01-13 - 收藏
  • 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Public Governance, Peking University)(以下简称“研究所”)是经北京大学批准,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中公教育集团共同建立的,于2019年9月正式揭牌成立。
    研究所基于北京大学多学科优势和深厚积淀,围绕新时代地方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重大议题,以汇聚公共治理领域的杰出人才,打造国际一流的公共治理研究网络和智库平台,推动北京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强化公共治理研究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满足新时代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宗旨。同时,通过举办高层次、有影响的学术论坛等,促进多方合作,推动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互动,形成公共治理领域的资讯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研究所的任务包括:组织开放式课题研究、建立和维护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和储备高水平人才、及推广学术研究成果。
    研究所设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研究所聘请了在管理实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并具备相当理论底蕴的老领导担任特邀专家,对研究所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指导。
    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将在现有学科发展积累的基础上,整合与加强研究力量,重点提升公共管理学科和政治学科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公共治理研究平台和研究团队,创造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推进公共治理研究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科整体发展;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主动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www.ggzl.pku.edu.cn - 2022-01-09 - 收藏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办学基础是创建于1949年的山东省团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成为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建校72年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始终与新中国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凝练了“德才兼备,自强不息”的校训,形成了“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校风,培育了“自加压、共奋进、重实效、争一流”的山青精神。“青年政治”办学特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办学施教、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是省级文明校园,获评2019、2020年度山东省省属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优秀等次,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舞蹈学院党总支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获评2019年山东省“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2021年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现设有13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18902人,其中本科生13368人、专科生5534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70.72%。现有教职工869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35人,硕士学位教师605人,其中教授64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34.8%。拥有双师双能型教师1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3人。
    培养“青年政治人才”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初心和使命。近年来,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一强化两拓展”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凝练“青年政治”办学特色。构建了以坚定信念跟党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岗位思政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青年领导力学位班的“4+1”青年政治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区域经济,面向现代服务业,致力于培养具有青年政治特质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现有42个本科专业,其中普通本科专业37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5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社会工作、舞蹈编导、广播电视学三个专业群9个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本科专业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建设点,26门本科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4门课程(《基于业财融合的共享流程设计》《管理学》《国际贸易实务》《影视配音艺术》)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个专业(社会工作、广播电视学、舞蹈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构建了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和自我教育体系“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并实施了“立足专业、教师先行、学生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五年来,承担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承担各级各类项目500余项,获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20余项。学校在社会工作、地域文化、养老产业、物业管理等多个领域设有研究机构和服务平台,社会工作服务平台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工服务机构和示范单位,是山东省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舞蹈学院先后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国家重大政治、文化文艺演出,以及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等重大活动,赢得好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34项;出版专著、教材190部;发表学术论文3601篇,其中有190多篇分别被SCI、EI、ISTP、CSSCI、《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或转载;有215项成果获得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学校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山东省级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与智能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青少年研究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有中外文藏书110万余册,电子图书139万册(其中本地镜像38万册);年订中外文纸质报刊1712种, [6] 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及英语、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原版书籍和部分古籍线装书,有重要的电子数据库14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是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主办,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双月刊期刊,主要研究当代青年、探索青年工作特点和规律及探讨青年干部人才成长道路的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青少年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史研究。期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青年干部院校最佳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第2届、第3届)、全国地方高校十佳学报、全国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社科学报青年类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CAJ-CD 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7] 复合影响因子为0.3190,综合影响因子为0.1440。此外,学校还办有《青少年研究》杂志等刊物。

    www.sdyu.edu.cn - 2022-01-07 - 收藏
  •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由医疗与大健康产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的市级多学科学术性群众团体(法人社团),直接隶属于天津市科协。本团体接受业务主管部门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及天津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宗旨:坚持科学态度,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热心人士,进行各项医学研究和健康及产业技术研究,促进医疗和健康产业机构的设立,提高医学水平,促进大健康事业的发展。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主要任务:积极开展各种医疗及健康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医疗及健康领域前沿科学的研究工作;普及医学和保健的知识和方法;推动医疗及健康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开展医疗及健康领域培训、考核、会议、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开展医疗及健康领域科技项目的评价、评审和医学科学技术决策论证;编辑出版医学及健康领域、科普等各类期刊及音像出版物;承担政府委托职能及承办委托任务;设立临床研究专项资金,提高临床科研水平;评选和奖励优秀医学及健康领域科技成果。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组织机构:学会受理事会领导,共有73个分支机构,包括: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医师分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血管与腔内血管专业委员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医疗保健专业委员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健康教育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女性健康专业委员会;健康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食品与营养专业委员会;疼痛专业委员会;药学专业委员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动物致伤专业委员会;血液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民营医疗机构分会;糖尿病足与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痛风与核酸代谢专业委员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中药专业委员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呼吸疾病专业委员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男性健康专业委员会;全科专业委员会;自然疗法专业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文化养生专业委员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心肾交互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研究生分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甘草多糖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老年重症专业委员会;营养不良与衰弱专业委员会;心肺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药物警戒专业委员会;骨髓衰竭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尿路健康专业委员会;代谢与营养专业委员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皮肤病理专业委员会;显微及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盆底与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移植与健康专委会;神经肌病专业委员会;肺部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委员会;精准检测专业委员会;目前共有7169名委员与会员;组织规模仍在不断壮大。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在全体理事和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做了大量的有关医疗及健康领域的研究、交流和科普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认可。为推动我市的医疗及健康事业发展,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www.tjkslxh.com - 2021-12-17 - 收藏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和特色文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30个学院(学部),含7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58年9月在北京创建,郭沫若任首任校长。这是红色大学,是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建立的大学,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以来,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2017年9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有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建校60多年来,学校坚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办学发展的指南,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谋划“十四五”发展,努力办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学校先后建设和参与建设了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北京谱仪(BESIII)、稳态强磁场、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子午工程等大科学装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十年共发表SCI论文28785篇、被引334996次,授权发明专利1073件、实用新型354件,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2项;十一五以来,科研项目获批经费达60亿,先后牵头承担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87项,联合承担国家重点重大项目240余项。近年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该校各研究领域详细内容介绍参考资料)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关成果先后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世界科技进展”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3次,美国(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量子信息、铁基超导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础研究代表成果(共3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20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包括4万多册的特藏、再造善本等。图书馆通过构建高水平的数字化文献体系来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已引进和共享135个中、外文数据库(平台),包括主流的国内外权威学术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师生用户通过校园网可以方便查阅中文电子图书240万种、外文电子图书45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近4万种、国内硕博士学位论文620万份、国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57万份,以及大量的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资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学术期刊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低温物理学报》、《实验力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火灾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剑桥科学文摘》(CSA)和德国的《数学文摘》(Zbl Math)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被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于1992年列入100种“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于1994年列入300种“1992~1993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第73名;连续4次(1992,1996,2000,2004)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被许多部门和高校列为评审正高职称认可或发表论文重奖的“国家级重点学术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报道中国国内外有关化学、物理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理论、科研成果等,2002年起为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SCIE等出版物收录。 《低温物理学报》:是首批确定为国家核心类期刊之一,被英国《SA》、美国《CA》、俄罗斯《PҖ》长期收录,中国科技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部情报所情报中心固定收录并检索的期刊。 《实验力学》:为中国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统计源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期刊、维普资讯等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核心期刊。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入选武汉大学RCCSE-E教育学类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2013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已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重要数据库及有关报刊网全文收录。 《火灾科学》:是火灾过程及其防治领域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它的任务是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www.ustc.edu.cn - 2021-12-15 - 收藏
  • 国家保密局

    国家保密局

    国家保密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保密工作的职能部门。
    1988年4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务院设立国家保密局,为国务院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是主管全国保密工作的职能部门。
    国家保密局其主要任务是,加强保密工作方针、政策和理论的研究;不断完善各项保密法规,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保密法规体系;抓好全国保密工作的宏观管理、指导、检查、组织、协调等工作,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保密局与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下属机构。
    泄密举报电话:010-55601919。为有效防范和打击互联网泄密行为,切实保障国家秘密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国家保密局特设立互联网泄密举报电话。凡发现在互联网上刊登、传递、存储国家秘密信息的,均可进行举报。经查证属实的,国家保密局将对举报人予以奖励。

    www.gjbmj.gov.cn - 2021-12-12 - 收藏
  •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同济大学生命学科始建于1937年,后因外迁它校而停办。1996年同济大学恢复生命学科,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002年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并于同年获得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成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14年“武大版”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价为5★专业。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Tongji University)是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下设的二级学院,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类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同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单位。
    同济大学生命学科始建于1937年,原名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1948年8月,生物学系分为动物学系和植物学系。1951年8月,同济大学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同济大学恢复生命学科,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002年,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三个系:生物医药与技术系、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生物信息学系;一个研究所:蛋白质研究所;一个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16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含柔性引进1名);长江学者4名(含青年长江1名);国家杰出青年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16人,其中青年项目13人,数量位居全校所有院系首位;重点研发计划与973首席科学家9名;上海市东方学者7名;浦江计划人才17名;教授50名,副教授27名,兼职教授6名,讲座教授3名,客座教授1名。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硕士点和生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在国家“985”、“211”计划和同济大学的支持下,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科研主攻方向为针对生物医药及重大疾病机制的转化医学研究,同时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干细胞与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开展基础性研究。最近5年,得到了国家科技部973、863重大与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等支持,获批科研经费数一个多亿。并已在重大疾病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动物毒素蛋白研究、人类基因功能及疾病的模式生物研究、中药信息学研究、纳米医学研究、中草药资源调查与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设立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两个本科专业,是同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单位,实施“2+1+X”的英才培养模式,即:2年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1年专业基础和专业教育,1年毕业实习及通过直接攻读博士。院内50%的本科毕业生可获得免试推荐进入研究生学习的资格。学院内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列为1:1。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学院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在巩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力拓展国际化道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可获得国外知名院校长、短期学习和参加国际比赛与学术会议的机会。学院近年来先后与德国图宾根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合作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项目,与哈佛大学、马萨诸塞州医学院、德国马堡大学等合作本科生毕业设计项目、短期交流项目等。目前学院已与多所海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师资交流、科研合作、学生互换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 学院科研主攻方向为针对生物医药及重大疾病机制的转化医学研究,同时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干细胞与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开展基础性研究。近5年,得到了国家科技部973、863重大与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等支持,获批科研经费数一个多亿。

    life.tongji.edu.cn - 2021-12-10 - 收藏
  •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1919年创建于古城并州。1932年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学校是全国第三批、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开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25所医学院校之一,全国首批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
    学校现有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农村定向免费生)、护理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精神医学、眼视光医学、药学等32个本科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希腊、瑞士等国家的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了“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海外培养计划”,开展了“硕士研究生 1+1+1 联合培养”等项目;广泛开展师生交流和国际科研合作。
    学校历经百年薪火相传,几代人艰辛拼搏,取得了辉煌成就。学校将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山西“1331”工程实施、健康中国和健康山西建设、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等发展机遇,继承优良传统,加快建设步伐,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学校科技总经费达1亿元;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9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包括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发表科研论文36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20余篇;获专利授权18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2019年,学校科技总经费达1.4亿元;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0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文4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6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 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为158.4247万册;电子图书总量为2762114册;电子期刊768142册;电子学位论文8494492册;音视频90663小时,电子期刊、图书等数据库28个。 学校承办的学术期刊有《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和《基础医学教育》。《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是由山西医科大学主办,山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医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方面的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是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连续多年被美国《CA》,俄罗斯《AJ》,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基础医学教育》是山西医科大学主办,国内外发行的医学教育类专门刊物,是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育学会会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育理论探讨,教学管理研究;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

    www.sxmu.edu.cn - 2021-12-08 - 收藏
共 239 条«12345678»